本周之星 | 李陽忠:造房子 (2024年第3期)
“本周之星”是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的重點欄目,每天經由一審和二審從海量的原創作者來稿中選取每日8篇“重點推薦”作品,每周再從中選取“一周精選”作品,最后結合“一周精選”和每位編輯老師的個人推薦從中選出一位“本周之星”,并配發推薦語和朗誦,在中國作家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共同推介?!氨局苤恰钡脑u選以作品質量為主,同時參考本作者在網站發表作品的數量與質量,涵蓋小說、詩歌、散文等體裁,是對一個寫作者總體水平的考量。
——欄目主持:鄧潔舲
本周之星:李陽忠
李陽忠,云南昭通人,筆名,草原格?;?。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會員,昭通市作協會員。1983年始在《云南日報·副刊》發表散文,作品散見于《中國教育報》《都市時報》《昭通文學》《昭通作家》及中國作家網、西部文學微雜志等。發表散文、詩歌約66萬多字,部分作品入選《洋芋帝國》《蘋果之城》等文集。
作品欣賞:造房子
幾十年來,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一個房子是常有的事。無論時空如何改變,無論是一個小小的民宿,還是一個五星級賓館或酒店,也就是住一個晚上或者幾個晚上,沒有太多令人懷念、難以忘卻的地方。民宿也好,賓館、酒店也罷,僅僅是人們馬不停蹄地向前行走的一個驛站。
房子,是孩提時代所堆的積木,是青年時期的渴望之一,也是一生之中必不可少的住所,生存發展的據點。一個長期漂泊在外的人,散落在茫茫人海之中,沒有房子,就沒有尊嚴和擔當,就沒有溫馨和幸福。就像一葉浮萍,只貪戀水的余溫,風的約定,沒有根,心是空的。在任何年代,房子,都是安家立命之本。
一
多年前,在謝本書先生編撰的《昆明城市史》中了解到,人類居住文化從原始時代到現代,從無居到定居,從洞穴到建筑,從單居到群居,再到后來附加繪畫、雕刻、裝飾藝術,就是一部人類發展史。查閱相關資料,“穴居”和“巢居”是人類最初的主要居住方式,北方以“穴居”為主,南方則以“巢居”為主。大約50萬年前,古猿人就離開叢林,住在天然的巖洞里,以洞穴為家。而在滇東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,直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人類的居住方式才從遷徙不定的游牧轉化為固定的“穴居”,有“過山洞”“野貓洞”“兩合巖”等文化遺址為證。在彝族始祖起源的神話里,太古時代,其始祖阿槎住在地穴,過著采集和狩獵生活。也有“巢居”的,彝族古籍《查姆》記載“巖居穴處,架木為巢”?!俺簿印?,多為西南少數民族過去的居住方式。
自春秋到唐宋時期,滇東北境內一直存在兩種生存方式,一為游牧,一為農耕。秦漢時期開始設置郡縣,先民們才真正開始建造簡易房屋,離開那個地為床、天為被的漫長歲月?,F在,我們很難想象那個時期建造的房子到底長什么模樣,就算是明代的天梯古城,那些聚族而居的村落,我們也無法想象。只有那些以姓氏、房屋命名的地名,比如木家營盤、李孫溝、趙家灣子、長房子、轉角樓等,一直流傳到現在。滄海桑田,不過百年。目前能夠見到的老照片是20世紀初美國著名旅行家、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W.E.蓋洛(William Edgar Geil)拍攝的鹽津老鴉灘附近的寺廟、戲臺、茶屋、魯甸大水井石牌坊及古城的黑神廟、魁星閣、恩波樓等,照片上,茶屋、民居顯得十分簡陋、破舊,詩意地粘貼在半山腰的小路旁,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滄桑感,而城市部分建筑則造型美觀,工藝考究,飛檐翹角,極為精美,令人嘆為觀止。
歷史上曾有秦磚漢瓦之說。其實,在宋代,民居建筑就已具備相當高的水平,鄉村民居大多呈單間或組合式的梁柱結構,而曾經蠻荒之地的滇東北,明清之前,以磚瓦、琉璃、油漆等材料來建筑裝飾房子的不多,大多是就地取材,以木板、土石、茅草、松枝作為建筑材料,低矮、簡陋。既不同于北方的富麗、莊重,也不同于南方的靈巧、雅致。也許,正因為這樣,多民族聚居的滇東北傳統建筑才具有其多元性、豐富性及獨特性,具有民族文化、銅商文化、會館文化、紅色文化等文化元素。保存至今的還有昭通古城挑水巷清代的廣東會館,文淵街明代的萬壽宮,會澤古城的江南會館、湖廣會館、江西會館,以及部分縣份的道觀、觀音閣、祠堂、文廟、古鎮和古村落這些官式建筑、廟堂式建筑及民居式建筑,很少庭院建筑、會館建筑及碉樓建筑。相對來說,滇東北傳統民居比較低調,有石頭砌的,有泥土夯的,有木板搭的,有茅草蓋的,技術含量較低。大多簡單、直觀,追求“小、散、隱、閉”,追求與自然山勢的和諧。
二
房子是一個時代的縮影。隨著時間推移、生活方式改變,民居的建筑方式、特點也在不斷演進。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,隨著鄉村社會的開放、轉型、發展和變遷,滇東北鄉村民居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改變,一些民族文化旅游村落,民居作為鄉村的文化載體、文化符號,彰顯出一種特有的文化魅力。
在那個物質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,各地民居建筑往往呈現出“十里不同風、百里不同俗”的樣態。而我們當地建造的房子則是最簡單、最經濟、最實惠的。一個村落,疏密有致,高低錯落。也講究風水,大多是依山傍水,坐北向南。前面是一片稻田,再遠一點是一抹青翠的遠山。后面是山脈和林地,山巒疊起,林木茂盛。四周除了鄰居的房屋、小路、河流,就是耕地、竹林、水池、果樹。下部長方形,基腳是石條或石塊,墻體是泥土或紅磚或青磚;上部人字形,山上砍幾節松樹,或者市場上買幾節柳樹作樓枕,作橫梁,作椽子,在山上砍來松枝,或者用青瓦,蓋在屋頂。遇到大風,瓦片往往隨風而去。遇到大雨,外面大下,里面小下。有錢人家還在內墻和外墻都用石灰刷幾次,白的刺眼。遠遠看去,明亮、氣派、顯眼。后來,不刷石灰,刷膩子漿,刷石灰膏,刷水泥砂漿,刷乳膠漆,要什么顏色有什么顏色。
那個年代,我們村的房子基本上都一個樣式,大多數都是單間的瓦房。窮人富人都必須修建一兩間瓦房,沒有房子,娶個媳婦都難。我住的“雅舍”就是這樣的一種房子。兩扇木門,一扇窗,里面一桌、一椅、一榻,最多再擺個什么飯桌、三門柜、衣柜,還有個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。剛剛造了新房,父親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,我叫他數羊,“一只羊,兩只羊、三只羊……”數到大半夜,他猛然坐起來說:“這么多羊,關在什么地方?”我只好去藥店買藥,連續吃了兩個晚上的安眠藥。不消說,這房子比之前矮小、昏暗、潮濕的茅草房好多了。高大、敞亮,有一層樓,堆放雜物或糧食。陽光可以透過幾塊玻璃瓦照到樓上,不像草房那么黑暗。有一至二個房間,放置床鋪、衣柜。
其實,鄉村的很多房屋都有利有弊。比如草房,土木結構,多為土墻或木板墻,以茅草、秸稈或松毛蓋頂,冬暖夏涼,興許還有燕子來筑巢,只是容易引發火災,適合高寒山區。平房,磚混結構,梁、柱、樓板、基礎全部用鋼筋混凝土制作,嚴實,安全,但空氣不暢。瓦房,多為土墻或磚墻,以紅瓦、青瓦蓋頂,寬敞明亮,空氣清新,適合壩區。只是光可以進來,風可以進來,甚至飛蟲鳥獸也可以進來。入夜,人剛剛上床,三五成群的老鼠們便開始自由行動,上燈臺,撕報紙,爬帳頂,拖玉米,啃洋芋?;蛘咴陂T窗縫隙處磨牙,或者在堂屋里打情罵俏。至少十年左右,蚊風之盛,前所未見。成百上千的蚊子,白天,常常躲在陰暗、潮濕的角落,晚上與老鼠們打成一片。吻你的肌膚,扎你的肌肉,吸你的鮮血。買個蚊帳,沒幾天就被老鼠咬幾個洞,蚊子也就輕輕松松地進入蚊帳,“嗡嗡”地在耳邊盤旋。有時,牛羊、豬狗也不甘寂寞,在圈里哼哼唧唧的。至于喜鵲,一般是早晨站在門前的樹枝上,或者是從墻洞、屋檐下和椽縫里鉆出來,“嘰嘰喳喳”地叫,村民都認為是吉祥鳥,好像在說“客來了,客來了”??膳碌氖且股钊遂o時站在房頂的貓頭鷹,那叫聲很長、很大,凄厲、陰森、恐怖,直讓人心驚肉跳,一個晚上都不敢入睡。有人說,聽到貓頭鷹叫是不吉利的。然而,我更多地相信它是《哈利波特》中送信的貓頭鷹,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,它代表著吉祥和幸福,是智慧的象征。
2000年之后,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、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鄉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,鄉村民居又一次發生了巨大變化。我家的房屋也隨著城鎮化的進展,來到了集鎮上,在一百多個平米的地面,要設計一間既是門市又是住房的民居,實在是不易。沒有車庫,沒有花園,更沒有建造園林之地。其實,房子不求多,不求大。這種面積比較小的單體建筑形式比較簡單,那就建成兩層。一層作門市,堆放貨物,二層作住房,房頂作花園。于是,請土管部門來劃線,又東拼西湊到處借錢,去銀行貸款,買建材。請建筑老板計算面積,設計房屋的樣式、色彩,終于修建了一座在當時算得上洋氣的房子。
多年之后,剛剛把房子、車子的貸款和向親友借來的錢全部還清,又是統一進行集鎮街道風貌改造,不得不在第二層上面增加一兩百個平方。前幾年積蓄的養老錢全部用在這個水泥、鋼筋疊加的空間,雖比不上小洋樓、高級公寓,不能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”,但它不抗拒生活,我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改造,有了客廳、臥室、電腦室、書房和衛生間,掛幾張山水畫,買一套沙發,一個茶幾,一套皇宮椅,再買一個博古架,幾個書架??梢栽陉柵_曬曬太陽,喝喝茶,看看書。還有個空中花園,種一片多肉,養幾株蘭草,栽幾盆梅花。鄉村民居最大的好處是經濟、省錢,只管交電費、水費,最多就是一年一次的衛生保潔費,一兩百元錢。不像城市小區一年四季,隨時要交物管費、停車費、保安費、維修費之類的。沒有小洋樓,沒有海景房,沒有別墅的日子,與土地相伴,與家人相聚,心里也十分寧靜、舒坦和愜意。
三
記得梁實秋先生在散文集《槐園夢憶》里說過,不論住在哪里,只要住得稍久,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。住茅草房的年代,仿佛冬天沒有寒冷,下雪、化雪時,站在屋檐下,看著那從房檐掛下來的冰柱發呆,或者敲一段下來,像吃冰棍一樣,有滋有味的。住瓦房的年代,就看下雨時雨水打在瓦片上,如跳動的音符,看雨怎么下,順著瓦溝流下來,滴到哪里去,最后走向何方,每個轉折、變化都會讓人心動。一個普通百姓,不需要豪奢的王府、氣派的喬家大院,也不需花幾百萬、幾千萬去買一套洋房、洋樓,沒辦法講究房屋的變化、比例、工藝、格調,沒辦法講究房屋的空間布局、對稱統一、視覺效果。一個普通百姓,只需一兩間屬于自己的房子,適合自己的房子,沒有戰爭,沒有災難,一住幾十年,簡簡單單,平淡生活,就是一輩子唯一的奢望。
建筑是一種技術,也是一種藝術。人這一輩子,不是在造房子,就是在造房子的路上。造房子,就是造一個小世界。有天有地,寧靜而溫暖。造一間自然、樸素、簡單的房子,重建詩意的生活。
本期點評:
一部建筑史就是一部人類發展史。作者開門見山表明了這一觀點,“在任何年代,房子,是安家立命之本。擁有一套房子,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?!睆挠淄角嗄暝俚揭簧?,以天下為家的人,其實無以為家,因為房子是家的庇護所,更是一個人的“尊嚴和擔當”,失去房子,失去居所,家就沒有依附,所謂家園也“就沒有溫馨和幸?!?。
造房子是技術也是藝術,體現了人類的智慧、情感和審美,從古自今,人類在房子的建設上花費心思,極盡所能。文中,作者追溯歷史,并以滇東北古建筑為原點,從歷史的、地域的、民族的角度進行比較和分析,呈現一個民族地方建筑的斑斕圖景和歷史文化,頗為壯觀。
如果建筑史是群體的、大眾的、社會的集體智慧呈現,那么造一座房子從某種意義上也書寫了一場個人史。文中,作者線條式梳理和講述了個人造房子的經歷,里面有時代更迭的陣痛,有社會發展的身影,有個人的歡欣和苦楚,但更多的是一個人對家的眷戀和固守。因此,每個人的奮斗和堅韌、愿景和期盼,都賦予一座堅硬的、形式的、冰涼的房子濃郁的煙火氣和暖色調,比如“有時,牛羊、豬狗也不甘寂寞,在圈里哼哼唧唧的。至于喜鵲,一般是早晨站在門前的樹枝上,或者是從墻洞、屋檐下和椽縫里鉆出來,嘰嘰喳喳地叫,村民都認為是吉祥鳥,”“可怕的是夜深人靜時站在房頂的貓頭鷹”等描述,一番火熱的、愉悅的、自在的、和諧的場景和氣氛從房子里漫溢出來。
作者的敘述一直講究層次分明和徐徐舒緩,在反思個人造房史的最終意義時,又去聽聽梁實秋先生的見解觀點,去看看古人袁枚對房子和家的個人選擇,以及情志審美。說千道萬,歷夏經冬,對于造房子,“一個普通百姓,只需一兩間屬于自己的房子,適合自己的房子,沒有戰爭,沒有災難,一住幾十年,簡簡單單,平淡生活,就是一輩子唯一的奢望?!狈孔雍图?,必然要有天有地,房子里的人和事必然要敬天敬地,一切要寧靜而溫暖,這是人們造房子的普遍情感,也是家和生活的堅實內核。作者便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來進行講述和描寫,此文也就有了中柱和基石。
——陳丹玲(貴州省銅仁市作家協會副主席)
了解李陽忠更多作品,請關注其個人空間:李陽忠的作品集
往期佳作: